

自DeepSeek技术突破、驱动中国科技资产价值重估以来,港股市场持续释放强劲动能。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大涨31.08%、44.61%(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25年1月14日-3月18日),领涨全球主要股指。伴随市场持续走强,贝莱德基金旗下贝莱德卓越远航混合、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净值均实现显著上涨。那么,这轮港股走强的原因是什么?随着估值攀升,现在的港股是否偏贵?今天,我有幸邀请这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毕凯、杨栋分别就港股投资机遇,以及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的“误区”,分享他们的看法。
访谈正式开始前,先帮大家划几个重点:
1. 关于南向资金是否再次争夺定价权,目前南向资金对港股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尚未完全主导,港股整体仍受外资流动性影响。
2. 累计了这么多涨幅,关于港股估值是否已经过高的问题,估值比较的维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比起估值,基本面变化趋势才是核心问题。
3. 后续参与港股投资上,不建议过度关注港股短期beta,越短期的判断,胜率越低,接下来轻指数、重个股或是一个有效的策略,结合产业周期趋势寻找业绩可兑现及长期产业趋势向好的个股alpha。
Mr.傅:春节后港股表现突出,且优于A股,能否请两位分析一下港股这一轮上涨以及近期波动的原因。
杨栋:港股走强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驱动。首先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催化,DeepSeek大模型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对中国AI产业的重新定价,带动科技板块估值重估;其次是估值吸引。今年年初时,港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较高;另外还有流动性改善,全球资金对港股的配置增加,叠加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流动性有所改善。
毕凯: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市场不用过于强调近期A股和港股涨跌的差异,本轮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资产表现更优与指数构成有关,更多是由产业逻辑驱动。实际上,港股和A股类似行业的上市公司涨跌幅表现没有特别巨大的差异。市场上的投资者构成复杂,因此在港股快速上涨之后,投资者存在“换棒”的情况,例如底部布局型的部分投资者会选择盈利20%-30%之后落袋为安,但同时也有其他投资者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大背景下进场布局。从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牛市周期看,出现阶段性调整是正常现象。
Mr.傅:最近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内资是否已经掌握了港股的话语权?港股是否会“A股化”?
杨栋:目前南向资金对港股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尚未完全主导。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占港股成交额比重显著提高,在个别板块例如科技的某些细分个股上具备定价影响力,甚至在部分龙头股的交易中,南向资金占比过半。不过,虽然互联网、半导体等板块由内资主导,但港股整体仍受外资流动性影响。另外,市场个股的估值是不同投资者结合宏观环境和对于未来增长的预期交易出来的结果,港股历史上估值波动的区间非常大,“定价权”这个概念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毕凯:南向资金涌入带来部分板块联动性增强的结构性变化,港股出现局部的“A股化”。具体而言,港股和A股的主题类板块估值联动性增强,港股科技等板块与A股估值差异收窄,呈现定价逻辑趋近。但同时,港股受离岸属性约束,仍受国际资本流动和监管规则制约,短期内难以完全复制A股特征,呈现出不同属性资金并存的独特生态。除此之外,部分周期类标的AH价差仍处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未来如果基本面能够进入上行阶段,估值差有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敛。
Mr.傅:经过这一波上涨后,港股当前估值是否偏高?投资者是否还能进场?
毕凯:估值比较的维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比起估值,基本面变化趋势才是核心问题。目前来看,AH溢价指数仍处于正常区间,港股互联网的估值相比美股也处于合理水平,港股内需板块如消费品估值与海外市场相比估值则具备明显吸引力。所以,核心矛盾不是估值,而是未来兑现业绩的能力,尤其近几年港股部分企业盈利下杀显著,如果盈利能够迎来修复,股价向上空间较大。不建议过度关注港股短期beta,因为越短期的判断,胜率越低,需以偏长期的视角去看待港股的投资机会。
Mr.傅:如何看待港股后市行情?会重点看好哪些领域的机会?
杨栋:今年港股或维持震荡上行,南向资金和外资回流背景下的流动性改善,以及科技、消费等行业的盈利修复是主线,但也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地缘风险。重点关注三大领域:
• 科技与AI产业链
在硬件端,包括半导体、算力基建,其受益于AI基建需求,应用端方面,互联网龙头加速AI场景落地,DeepSeek技术扩散也有望带来估值提升。
• 消费复苏与细分赛道
新消费中的电商、本地生活受益于政策刺激,也看好新能源车行业,国产智驾技术突破或带动产业链估值修复。
• 高股息资产
例如兼具红利防御性与政策支持的央国企及公共事业板块,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医药研发服务板块也有望迎来边际修复。
Mr.傅:今年以来,贝莱德卓越远航混合、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基金净值明显提升,请分析一下两只产品的操作情况。

杨栋:今年年初时,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主要配置了消费、红利、互联网等领域,投资组合在行业和风格上都比较均衡。春节期间DeepSeek横空出世,我们认为这将是一场在中国互联网行业驱动下的产业升级,且不少互联网科技企业也积极布局AI应用,也看到了受到海外认可的AI技术进步,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在年后将投资组合调整为更偏成长的风格。具体配置方向上,一是布局互联网龙头及细分板块AI应用类公司,这一轮的产业变化是AI的技术进步有望带来渗透率的提升,也有助于互联网企业迎来第二增长曲线;二是具有出海空间的创新药和借助AI提升营收的药企,随着市场对成长领域风险偏好的提升,前期回调显著的医药板块具有较大的修复空间。整体而言,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目前的组合配置偏成长,但考虑到互联网、医药等板块近期涨幅已较大,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也保留了对消费、红利的布局。
毕凯:年初时相对看好港股行情,贝莱德卓越远航混合主要配置在互联网、医药、内需三大领域。基金在红利方面的暴露度相对较低,因为基于我们对市场整体宏观环境和经济边际变化趋势的判断,相较于防御更加寻求向上的进攻性,但在选择标的时,考虑到当时市场对宏观层面存在分歧和争议,更加侧重于估值的安全保护。
Mr.傅:下一阶段,两只产品的投资布局思路是怎样的?
杨栋:从长期看,AI产业趋势具有持续性,将继续在这一产业上不断挖掘优质标的。中短期内,考虑将投资组合调整得更为均衡,并观察受益于AI的互联网厂商、医药企业的盈利兑现和提升。
毕凯:下一阶段将延续互联网、医药、内需三大布局方向,但随着前三个月的高频经济数据验证、上市公司四季报披露,投资侧重点会倾向于业绩兑现的角度,寻找长期产业逻辑有正向变化的方向。同时,相比港股大型市值股,港股中型市值股的风险收益比更优。今年以来,中型市值股的表现落后于大型市值股,因为在近年来的经济下行周期中,中型股盈利受损更严重,且中型股与AI的关联度相对偏弱,但如果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得以延续,AI在更多行业普及,中型股随着盈利的修复向上弹性更大。
Mr.傅:站在中长期的角度,请用一句话总结港股投资的关键。
杨栋:大胆假设,小心验证。
在风险偏好提升、产业趋势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可以从长期视角对企业有更大胆的假设,但同时也需要勤勤恳恳地跟踪企业基本面的兑现,挖掘出真正具备竞争优势、能够抓住产业趋势的好公司。
毕凯:轻指数、重个股、抓节奏。
港股指数的行业分布与整个港股市场的行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指数难以代表港股整体表现,所以需要注重选股。同时,预计港股今年上半年和下半年不同行业的节奏差异较大,因此也要注重把握节奏。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