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贯通首条低空物流干线:陕西千公里级无人机运输激活低空经济新动能
当600公斤生鲜特产穿越秦岭腹地,一条连接榆林与西安的“低空走廊”悄然开启了中国物流业的立体化时代

01 突破性验证:长距离重载运输实现零的突破
2025年6月5日至7日,中国邮政首次内陆长距离固定翼无人机往返载货运输在陕西试飞成功。航天时代飞鹏FP98无人机搭载樱桃、苹果等生鲜邮件,总重600公斤,往返榆林马合机场与西安蓝田机场,全程1100公里
此次飞行创下三项纪录:
- 国内邮政领域最重单次无人机载货量(突破半吨级)
- 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往返自主飞行
- 首次验证生鲜特产长距离无人机温控运输
陕西邮政与航天时代飞鹏、邮政科学研究规划院联合组建技术团队,通过全流程动态监控系统与预先空域协调机制,确保跨区域飞行的安全性。这一成果标志着无人机物流从“短途支线”正式迈向“省内干线”场景

02 产业基础:陕西为何成为低空物流的“天然试验场”
陕西此次试飞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产业基础、政策布局与场景需求的三重协同:
- 航空制造底蕴深厚:陕西省集聚了全国25%的航空专业人才,西北工业大学1958年研制出中国首架无人机,省内形成从研发(西工大无人机所)、制造(因诺科技、羚控电子)到测试(榆林无人机试验中心)的全产业链
- 政策超前释放空域资源:2024年陕西释放1000米以下空域,出台《低空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并建立省级低空经济重点项目库,优先支持物流基础设施
- 特色经济催生刚需场景:陕西樱桃、羊肉等生鲜产品对物流时效要求极高,传统陆运损耗率达到15%-20%,而无人机运输可将时效提升至300%,损耗降至5%以内

03 商业闭环: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运营的关键跃迁
陕西邮政的布局已远超单次试飞,其核心战略是构建“无人化全链路生态”:
- 前端:在全省部署115辆无人投递车,建立无人驿站终端网络
- 中端:在西安城区、商洛山区开展多旋翼无人机高频次投递测试,积累复杂地形数据
- 后端:与西飞民机签署货运示范备忘录,推动大型无人机适航认证标准化
下一步将启动常态化运营:在商洛市开通短途无人机党报送报航线,并探索“榆林-西安”生鲜干线周班运输,逐步形成“大型固定翼跨城+多旋翼下乡”的分级网络

04 行业启示:低空物流的“陕西模式”做对了什么
陕西实践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 以需求倒逼技术迭代
不同于当前普遍的实验室技术导向,陕西选择从农产品上行应用场景痛点切入,以场景验证驱动技术验证。全国人大代表殷勇调研指出,山区传统配送需6小时以上,而无人机可将医疗物资、生鲜配送压缩至30分钟。此次600公斤载重设计,正是为匹配陕西果业单批次运输需求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省政府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培育清单,而企业同步探索商业模式:
邮政联合顺丰测试“无人机+无人车”接驳(宝鸡已实现首飞)
与电商平台合作“樱桃专线”,用户加价5元可享无人机直达服务
- 安全与效益的平衡机制
试飞前与省交通运输厅、邮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空域动态管理规则,确立“昼间目视飞行+夜间禁飞”等条款。榆林无人机试验测试中心累计3.6万次飞行数据,为风险管控提供支撑

05 战略展望:低空物流正在重构区域经济地理
陕西的突破揭示低空经济的深层价值:
“它不仅是交通工具的升级,更是生产要素的时空再分配”
- 缩短城乡服务差距:宝鸡山区村民签收无人机快递时感慨:“高科技让快递从天而降!”
- 激活边缘地区资源:汉中布局13个直升机起降点,使偏远灾害点勘探效率提升4倍
- 重塑产业链成本结构:无人机运输使榆林能源企业巡检成本降低60%,故障发现速度提升至实时
随着西安至榆林首条低空物流干线贯通,陕西正推动“关中制造+陕北农产品+陕南生态”的区域协同模式——这片曾以黄土高原著称的土地,如今在百米低空编织出一张高效流通网,为中国低空经济写下最具说服力的注脚
1100公里外的榆林马合机场,一架FP98无人机迎着晨雾返航
它的起落架上仍沾着樱桃运输时的露水,而控制台的数据屏显示:“本年度第9次生鲜运输任务完成,累计节省燃油12.7吨”
当数字穿透云霄,低空不再是概念中的蓝海,而是托起万吨农产品的坚实之翼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