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宽禁带半导体点缺陷的单体光电特性表征仪器系统”结题验收会在长春顺利召开。该项目于2017年立项,2018年1月开始实施,经过7年多的潜心攻坚,研发了一套实现半导体表面下点缺陷单体关键物理参数的表征仪器系统,集成了STM针尖增强的拉曼光谱、发射光谱以及MBE材料生长设备,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实现了半导体表面下点缺陷单原子(单键)级分辨的拉曼光谱成像与测量,促进了我国半导体点缺陷测试分析技术的发展。

长光辰英核心产品PRECI SCS单细胞分选仪 ,基于独特的激光诱导向前转移技术,能够“所见即所得”地实现复杂生物样本中单细胞的逐一精准分离;长光辰英另一款核心产品是单细胞检测级别的P300共聚焦拉曼光谱仪,相较于传统应用于材料学领域的拉曼设备,P300通过高通量光路设计、内置独特的多维光谱校正装置、集成多种数据分析算法,实现真正的“同样同谱”;长光辰英的S3000超快三维成像系统采用独特的三条纹转盘共聚焦技术,具有对细胞伤害小、拍摄速度快、易学易用免维护的特点,在环境科学研究、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三维成像解决方案。

用“光”改变世界——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芯片制备所涉及到的一系列高端设备也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光刻机。光刻投影物镜则是光刻机中最核心的部件,它的设计与制造代表着当代精密光学与精密机械的最高水平。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08年起即承担了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2专项)中的两大核心任务,“高NA浸没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 ,分别瞄准了产线应用和前沿攻关。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而高精度光刻机就是打破封锁、解决问题的钥匙。可你知道吗,高精度光刻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就是极紫外光刻物镜。 

  2008年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2专项)启动,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高精度光刻物镜的研制。

 光刻物镜的难度就集中在两个字——“精度”。 

  以极紫外光刻物镜为例,其光学系统由使用的6片块锅盖大小的非球面反射镜组成,这些反射镜的面形精度要求、镀膜要求以及支撑要求都极即为苛刻。举几例子,看看精度到底达到什么样的极致吧! 

  •   反射镜的面形要求表面的起伏程度要远小于达深亚一个纳米级,相当于要在吉林省这么大的面积上将高低起伏不能超过控制到0.5mm量级; 

  •   此外,还要在如此平整的表面上镀上数十层甚至上百层超薄的薄膜,镀膜后的要求引入的面形误差为深亚同样要优于1纳米量级,相当在于烙一张吉林省这么大的面积上均匀的摊上一张千层饼,饼的厚度偏差还要小于0.5mm; 

  •   各个镜子间的倾斜调整控制则要到亚纳弧度级,相当于控制一束指向380000000米外月球上的一束光,将光束在月球上精确定位到10厘米范围内。 

  所以,光刻投影物镜的设计制造代表着装备制造中精密光学和精密机械的最高水平,是目前人类所能研制的最为精密、最为复杂的光学系统。 

  20176月,我室承担的“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初步验收,在国内首次获得EUV投影光刻32nm曝光图形,为我国真正自主掌握高端微电子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当然,实验室在短波光学的成就远不止光刻物镜一项。 

  嫦娥三号月基极紫外相机,随嫦娥三号着陆器降落在月球表面,成为人类来首台在月球上对地球周围等离子体层进行实时、全局遥感成像观测的光学仪器,对空间科学研究与空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采用我室首创的紫外前向光谱仪和紫外环形成像仪组合探测模式,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多方位和宽谱段的地球临边大气探测,开创了我国空间紫外高光谱成像探测的新领域。风云三号紫外臭氧探测仪,使用紫外光谱技术监测地球臭氧层浓度变化,为气象学家研究大气臭氧层状态提供重要数据。(?) 

  风云三号广角极光成像仪,是我国首台140 nm~180 nm波段地球极光和电离层空间成像观测仪器,为地球大气环境探测和空间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空间光学——拓展无限视野 

  卫星等空间飞行器赋予光学仪器以无限的视野,对地可以观测地球每个角落,对天可以深及宇宙边缘。 

  被观测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例如刚才提到的嫦娥三号极紫外相机,它观测的对象是地球等离子体层;天宫二号紫外临边成像探测仪风云三号紫外探测仪的观测目标是地球臭氧层大气层。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空间光学领域深耕30余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发的各类空间光学遥感仪器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技术。 

  离轴三反光学系统,与同轴反射式光学系统相比,具有视场大、无中心遮拦等特点。由于其视场角是同轴系统的10 

  以上,在同样轨道高度下观测的范围也是同轴系体统的10 

  以上,而且成像质量更好。,可以大幅提升了卫星对地成像观测的效率和质量。如今这一光学系统已成功应用于6六个各航天型号任务、十余台空间光学载荷。 

  除了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和紫外空间载荷,实验室近来在空间光学领域还有许多引人注目的成果。 

  风云三号太阳绝对辐射计,实现了我国在空间环境下长期稳定测量太阳的绝对辐射情况,进而掌握太阳活动状态。 

  天宫二号与神舟飞船的多次交汇对接任务中,先后使用实验室研发的TV电视摄像机、光学成像匀化器、光学成像敏感器等关键设备、组件,保障了对接任务的成功。 

中国碳卫星两大核心载荷--高光谱CO2探测仪、多谱段云与气溶胶探测仪也是由本室科研团队研制,其中CO2探测仪最高光谱分辨率达到0.041nm,使我国在高光谱大气痕量气体探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碳卫星也成为继美、日之后的世界第三颗全球CO2监测卫星。这不仅是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积极行动之一,也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同时,拥有自主的全球气候变化一手数据,也可以让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前沿光学技术与应用——蓄积创新动力 

  前沿探索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多年来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关注国内外光学领域发展动向,布局新的应用光学方向。 

  在微纳光学与系统领域,实验室构建起了基于拓扑优化的微流控结构逆设计理论体系,研发出了多款便携式的全血多参数快速自动探测微流控分析系统与仪器。 

  在液晶光学调控技术领域,实验室从底层快速液晶材料入手,设计并合成了高速液晶材料,研制出了响应反应速度可达0.6ms的高速液晶调制器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依托所研发的高速器件本室还成功目前已研发出的液晶自适应系统是世界国际首套工程化应用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具有匹配10米级口径望远镜的能力。 

  “引力波”探测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科学热点,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都颁发给了从事引力波研究的科学家之后,“引力波”三个字变得更加炙手可热。实验室目前也正在积极参与中国引力波探测的“太极计划”,并负责其中核心载荷望远镜和惯性传感器模块的研发,以及干涉仪系统的工程化工作。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布局了微流控、计算光学、等离激元光子学等新兴学科。 

    30多年的发展,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以把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在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方法探索上“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十年磨一剑”,专注光学前沿技术,在光学应用光学领域深耕细作,为我国精密光电仪器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