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蓝谷(SH600733)$  $北京汽车(HK|01958)$  $福田汽车(SH600166)$  

从销量五连冠到股价跌至八年最低,北汽新能源的坠落轨迹,恰恰是郑刚离职后北汽集团命运的缩影。

2019年初,当郑刚以“身体原因”离开北汽新能源时,这家企业头顶着耀眼的光环——连续五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全球第一家产量突破10万辆的纯电动车企、国内新能源整车第一股。他留下的是一组令人眩目的增长曲线:五年间人员规模扩大12倍,资产规模壮大47倍,营业收入增长64倍,产品销量暴涨97倍。

六年后的今天,北汽集团展台上堆积着华为技术的荣光,股价却跌至2016年来最低点。消费者直言“不喜欢华为汽车的原因主要是北汽”。

2014年郑刚接掌北汽新能源时,这家企业还蜷缩在北京地方市场,靠着几百台的出租车订单维持生计。他的战略清晰而凌厉——“我们不想做中国的特斯拉,我们要做的是福特,核心是让产品拥有高的市场占有率。”这一定位虽被诟病低端化,却精准卡位了补贴时代的命脉。

网约车市场的闪电战是郑刚的首场大捷。2016年仅北京市,北汽新能源就向中央和市政府投入6000台公务分时租赁车辆,占据北京分时租赁市场70%份额。2016年完成30亿元A轮融资,2018年成功借壳上市,让北汽蓝谷成为中国新能源整车第一股。当其他国有车企还在体制内徘徊时,北汽新能源已登陆资本市场。

郑刚2019年初的突然离职,像抽走了北汽新能源的嵴梁。

为什么必须是郑刚?北汽的沉疴非一日之寒,但郑刚的独特基因恰是对症良药:

体制内的生存智慧:20年北汽生涯让他深谙国企改革密码。从福田时代重组公关部,到集团总部重塑品牌体系,再到带领北汽新能源混改上市,他总能在体制框架内撬动变革

资源整合的野性:当技术派还在实验室钻研参数时,郑刚用网约车订单养活企业,用联盟战略捆绑伙伴,用资本运作输血研发——在草莽时代,这是比技术更重要的生存技能

战略耐力的证明:五年任期是北汽少见的管理层稳定期。2017年底当调任传闻四起时,他公开承诺:“重大事件面前,北汽集团不会临阵换将”,这份定力正是当前北汽最缺乏的

今天的北汽站在更危险的悬崖边。当比亚迪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吉利银河系列强势崛起,曾与它们同台竞技的北汽新能源,却沦落到靠华为技术续命的境地。

六年前郑刚离开时,北汽新能源的试验中心刚刚奠基;六年后华为HI全栈方案加持的极狐,享界S9却撑不起北汽崩塌的市值。技术可以外购,品牌能够借势,但一个能在体制内纵横捭阖、在市场中狼性拼杀的掌舵者,才是北汽最匮乏的资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