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日,由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主办的“2025脑机接口未来产业论坛暨‘张江论剑’科创沙龙第四期脑机接动”在张江开幕。本次活动以“脑机互联,智启未来”为主题,聚焦脑机接口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进展,吸引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岩思类脑研究院、阶梯医疗等顶尖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释放出张江加速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策源地的强烈信号。
一、核心内容与技术突破
1. 脑电大模型的颠覆性应用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岩思类脑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孟在主题演讲中提出,脑电大模型将成为未来计算的底层基础,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从“脑控”(大脑控制外部设备)向“控脑”(外部设备干预大脑功能)双向突破。团队正以海量人类植入式脑电活动数据为“燃料”训练模型,其首款非侵入式商业化大脑调控产品将于年底推出,目标覆盖脑疾病治疗、人机交互等场景。例如,通过脑电信号识别帕金森患者的震颤模式,实时调整神经刺激参数,有望显著改善症状。
2. 侵入式技术的临床突破
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阶梯医疗展示了其无线侵入式脑机接口系统。该系统通过3-5毫米微孔植入,已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国内首例人体长期埋植前瞻性临床试验,为高位截瘫、渐冻症患者带来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其万级洁净车间采用半导体微纳加工工艺,解决了医疗级电极的规模化生产难题,标志着张江在脑机接口硬件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3. 产学研合作的生态构建
活动现场,上海傲意信息科技等企业与高校、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强调“需求驱动研发”的重要性。例如,傲意科技计划将脑机接口技术与外骨骼机器人结合,开发更精准的运动康复设备。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党组成员王娴指出,张江已形成“科研机构+临床基地+企业”的完整链条,未来将通过政策支持进一步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二、政策与产业布局
1. 上海市行动方案的落地支撑
2025年初发布的《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明确,2027年前实现半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临床应用,2030年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张江作为核心承载区,正依托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张江实验室脑智能技术研究所等机构,推动侵入式、半侵入式、非侵入式技术的全链条发展。
2. 商业化路径的多维探索
除医疗场景外,脑机接口在消费电子、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也被重点讨论。例如,岩思类脑研究院提出“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的概念,未来或实现通过脑电信号直接控制无人机、无人车。李孟强调,脑机接口的商业化将遵循“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的路径,逐步降低用户接受门槛。
三、挑战与未来方向
1. 技术瓶颈与伦理争议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周志涛指出,植入式脑机接口仍面临信号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挑战,且需严格遵循伦理规范。例如,侵入式电极长期植入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影响信号采集精度。此外,脑电数据的隐私保护、意识干预的法律边界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2. 全球化竞争与生态构建
上海正对标马斯克的Neuralink等国际领先企业,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本支持加速技术迭代。张江科学城已引入阶梯医疗、脑虎科技等企业,并计划建设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形成从芯片设计、电极制造到临床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未来,“脑机接口+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将成为核心竞争方向。
四、张江的独特优势
• 科研资源集聚:张江拥有李政道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顶尖机构,在脑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积累。
• 临床转化高效:华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等临床基地为脑机接口技术提供了快速验证场景,例如阶梯医疗的临床试验仅用一年便完成从实验室到人体应用的跨越。
• 政策支持力度大:张江科学城通过“张江论剑”等平台,为产学研用金各方搭建对接桥梁,并配套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总结
本次“张江论剑”脑机接口专场不仅是技术进展的集中展示,更是张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布局。随着脑电大模型、无线植入技术等突破,张江正从“技术策源地”向“产业生态高地”迈进。投资者与从业者可重点关注两类机会:一是医疗级脑机接口产品的临床落地(如阶梯医疗的侵入式系统),二是消费级应用场景的创新拓展(如岩思类脑研究院的非侵入式设备)。与此同时,需警惕技术成熟度不足、伦理审查趋严等风险,理性评估行业长期发展潜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