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5 位玩家将瓜分掉超过 80% 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会是哪五家?
在 DeepSeek 给出的数据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25 年 Q1,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排名前五的玩家分别为比亚迪 15.4%、特斯拉 12.6%、吉利 6.9%,上汽通用五菱和大众汽车的 ID 系列分别位列第四第五。
而新能源车销量排名前五的车型也非常有趣,2025 年 1-5 月份,销量第一名为吉利星愿,累计销量 16.4 万辆,第二名五菱宏光 14.5 万辆,第三名比亚迪海鸥 14.4 万辆,第四第五分别是小米 SU7 的 13.2 万辆和特斯拉 Model Y的 12.6 万辆。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想要获得更好的销量,从入门车型做起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特斯拉和小米则选择了不同路线,从中高端车型开始入手,用“爆品思维”替代了“低价路线”。
在《影视飓风》的后台数据视频中显示,想要获得用户和关注的增长,“爆品”往往是更直接的方式。
在特斯拉目前发布的 5 款车型中,Model Y/3 占据了总销量的 95%,其中 Model 3 占比 20% 左右,而 Model Y 更是来到了总销量的 75%,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按照目前特斯拉市值 1 万亿美金,Model Y 至少有一半贡献。

打造爆品,成为了车企 CEO 们最重要的共识之一
在全球销量前五的车型中,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五菱宏光 Mini,都是主打日常通勤代步的十万元以内小车,而小米 SU7 和 Model Y 则是聚焦在 20 万-30 万区间的车型,这个区间车企能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更容易打出差异化,蔚来、理想、小鹏在这个区间段都有不错销量的车型,也代表了各自风格的品牌调性。
人人都想追逐“爆品”,而“爆品”并非人人可得
当极越终于费劲心血打造出了“极越 07”,销量开始逐渐攀升,却遭遇了资金链断联,供应商欠款迟迟未支付等问题,造车要面临的实际问题远比想象中更多,无论是设计、工程、供应链,不仅仅需要一个伟大的“Idea”,还需要犯过足够多的错、踩过足够多的坑。
2008 年,特斯拉账上现金只够维持一周时间,若融资失败,公司将在几天后破产,马斯克将其在 PayPal 套现的 1.8 亿美金全部投入特斯拉,以挽救公司的财务危机;2018 年 Model 3 遭遇产能危机,对冲基金 Vilas Capital 预测特斯拉将在 3-6 个月内破产,事后在 2020 年的访谈中马斯克也亲口承认了这一点。
直到 2019 年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同年 Model Y 正式发布,特斯拉才终于从危机中走出来,也让马斯克本人成为世界首富,这也侧面印证了雷军的那句话:“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
特斯拉无疑起到了某种标杆效应,让汽车工业从传统燃油向清洁能源的转型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提升了整个行业供应链体系的生产标准,尽管今天 Model 3/Y 还有各种被用户诟病的小问题,但并不妨碍其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1.04 万亿美金),并于第二名的丰田(2200 亿美金)。

小米和特斯拉,或许各有一席
YU7 发布 1 小时,大定接近 30 万,截止到目前,保守估计目前已经突破 40 万大定,向 50-60 万销量区间推进。
更加离谱的是,现在下单标准版,已经要 56-59 周才能提车,而一年的时间下来也只有 52 周。
产能是小米目前最大的难题,交付周期过长,会消耗车主的耐心,即便 YU7 有着同档车型较为领先的产品力,但让消费者现在购买一年后才交付的车型,过程中会经历非常多不可预测的变量。

而幸运的是,小米的生态护城河足够独特,对手机和智能穿戴设备的兼容,是其他产品卖点难以撼动的优势,当使用“小爱同学”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用户会对其产生足够的依赖,从而增加迁移成本,尽管目前的“超级小爱”仍然不小的提升空间。
相比特斯拉需要将操作系统“本地化”,做手机起家的小米拥有先天优势,但凡使用过小米车机的用户都对这套 OS 赞不绝口,其对于苹果和安卓双生态的支持,也给予了两类手机用户更多的选择。
小米和特斯拉或将在 20-30 万的价格区间“缠斗”一段时间,品牌积累了多年的口碑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而是两家公司在竞争中共同进步,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 10 万元区间,比亚迪和吉利仍具备较大优势
基础车型的代步小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是走量的最好车型,在这个赛道也不乏许多优秀车型,如大众的 ID 3/4 ,以及全新推出的 UNXY 与众06、零跑的 C10、C11,在实际体验过后都各有千秋。
但从整体上看,还未能超过比亚迪海鸥和吉利星愿,比亚迪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自身既是车企,又是多家头部车企的电池供应商,仍然具备不错的比较竞争优势。
而吉利与宁德时代合资建厂,在底层技术的三电领域持续深耕,同时也控股收购了极氪、领克、沃尔沃、路特斯、极星等品牌,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吉利生态”。

最后一家,大概率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竞争中的“幸存者”
传统车企并非不想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宝马曾多次希望推出完全电动化的子品牌 IX,如软件行业向互联网转型类似,必须放弃原有贡献利润的大头,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
比如燃油车时代差异化最大的部分在发动机和底盘调校,当新能源车时代来临,主要成本从发动机转向了电机、电控和电池,这部分并非传统车企的强项,一旦放弃原有的燃油车专利,将会付出巨大的沉没成本,使得决策者难以做出一些实则有效,但看起来似乎有些“大逆不道”的决策。
在传统车企中,大众算是最早开始尝试电动化转型的巨头之一,起初将 ID3 定价 16 万无人问津后,直接将价格打到 10 万以内,上半年销售超 2 万辆,成为传统车企中为数不多的上榜车型。
而新势力车企则没有那么多负担,小鹏通过 MONA M03 华丽转身,在上半年就卖出了超过 8 万辆,成为 2025 年新势力中仅次于小米 SU7 销量的存在。

最后做个小结
结合目前各家产品力、技术壁垒以及产业护城河,特斯拉、小米、吉利、比亚迪、以及某家新势力车企(理想/小鹏/零跑等),大概率将成为新能源车销量全球排名前五的车企。
而头部的玩家将瓜分掉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获得真正估值空间上的想象力。
6 月 29 日,Mars 于清河。
$小米集团-W(HK|01810)$$比亚迪(SZ002594)$$特斯拉(NASDAQ|TSLA)$#周度策略##炒股日记##复盘记录##强势机会##股市怎么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