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俞燕
编 |吴戈
出品 |喻观财经
从5月开始,一场力度空前的存款利率调降潮,席卷了几乎整个银行圈。尤其是在5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官宣降息的银行数量达到一个小高峰。
自2022年以来,存款挂牌利率已历多次调降。5月的这一轮降息,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后,商业银行的“第七轮”主动调整。本轮降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告别“1时期”,3年期和5年期存款利率的剪刀差则进一步加大。
有业内人士预测,如今我国已进入降息通道,未来存款利率还将持续下降。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利率的走势在短期表现为货币现象,中期受经济基本面的驱动,而长期则与人口结构密切相关。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过影响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对利率的长期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存款利率持续下降,消费者忙着“资产搬家”,寻找定期存款替代型金融产品。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兼具“保证利益”与“红利分配”的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保险产品,市场吸引力大增,成为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一大选择。
历史总有相似的注脚。预定利率直接关乎保险产品定价与收益,其变化亦带来产品形态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启的那波降息潮,不仅在中国市场诞生了分红险,还将其推到主流产品的位置。
2000年4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601628.SH,2628.HK)在国内率先推出个人分红保险产品,开启分红险发展的热潮。此后,在2001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分红险凭借突出的产品优势,迎来了“黄金十年”。
2024年以来,当低利率环境重现,预定利率再次下调,在监管新政的引导之下,人身险产品再次面临转型。分红险再次被推上时代的风口。
长期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分红险的价值更加凸显。分红险还会重现昔日辉煌吗?又有什么样的产品逻辑?
01
分红险浮沉20年
2024年人身险的主流产品还是传统型寿险和年金保险,进入2025年以来,新上市的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在新上市产品总量中已占约42.3%。
此前在2024年年报发布会上,多家保险公司表示,今年将加大分红险的销售力度。其中,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中国太平和新华保险等多家上市险企,则表示要将分红险销售目标占比提升至50%以上。
据了解,从2025年一季度的市场表现来看,分红险产品结构优化,多家保险公司加大了分红险的推广力度,分红险在新单保费中的占比显著提升。多家保险公司表示,二季度会进一步加大分红险的销售力度,同时加强销售队伍技能的培训和转变,确保分红险转型能够成功。
种种数据表明,分红险在保险公司整体业务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提升。在当下的利率下行期,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分红险成为了保险公司积极应对利率风险的重要抓手。在利率中枢下行和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执行的背景下,具有保险保障,可以通过浮动收益机制平衡风险的分红险,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定海神针”。
分红险的再次走红,让人不由得想起20多年前分红险初次走红的情景。
1999年,随着央行连续多次降息,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降至2.25%,监管部门在当年6月10日将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到2.5%。但是预定利率的下调,亦带来传统险种的滞销。如何在2.5%预定利率铁顶之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保险业进行了苦苦探索。
1776年由英国公平人寿首创的分红险,在诞生200多年后,被引入中国。对于保险消费者而言,分红险兼具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则能带来稳定现金流和较高的业务价值,因此,彼时分红险开始在保险市场独领风骚。
不过,2007年资本市场突转“急牛”,投连险取代分红险受到热捧。
然而,到了2008年,资本市场持续震荡下跌,规避投资风险、实现保值增值,成为消费者的最大诉求,具有攻守兼备特点的分红险,再次走红。
2009年,《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发布实施,从政策上引导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传统型和分红型产品发展。
于是,分红险迎来了2009-2013年的销售高峰期,其业务规模占比一度高达近80%。彼时中国人寿以分红险主打的策略已坚守了十年,成为分红险市场的领头羊。
2013年8月,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开启,将2.5%预定利率上调至3.5%,部分年金险为4.025%,普通型产品开始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分红险的市场吸引力再一次削弱。
2023年,在预定利率再次调降的态势下,分红险以灵活的红利分配方式和较低的刚性负债成本,再次走上C位。
2024年8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下称“《通知》”),首次建立了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分红险的预定利率上限则降至2.0%。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允许保险公司按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在监管导向下,诸保险公司加大了对分红险的销售,分红险再次成为主力险种。据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1月,在新上的寿险产品中,分红险产品数量已占近四成。
招商证券研报预计,今后三年,分红险新单保费增量将接近2万亿元。
02
创新迭变,发掘三重价值
《通知》提出,保险公司在演示分红险的保单利益时,应当突出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强调账户的利率风险共担和投资收益分成机制,帮助客户全面了解产品特点。
在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并进行动态调整,如何在“短期好卖”与“长期可持续”之间更好地取得平衡,考验着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多家保险公司提出,将持续提升研发的全面性和创新性,契合目标客群需求,构建多元产品矩阵,探索以分红型产品为核心的浮动收益型产品创新,丰富商保年金产品供给,创新健康保障型产品供给。
多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多款分红型年金保险产品兼顾不同年龄段客群的财富管理和养老保障需求。比如,截至2025年4月,中国人寿累计推出的分红型保险涵盖分红型年金保险、养老年金保险、两全保险和终身寿险等产品。
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可以探索推出具有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特征的产品系列,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例如,对于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可以设计保底收益较高、浮动收益相对稳定的分红险产品;对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客户,可以设计浮动收益占比较高的产品。
此外,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收入水平或特定需求的消费者群体,定制专属产品和服务,并提供多样化的缴费方式和期限选择。比如,针对年轻人设计灵活缴费方案和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为高净值客户设计可以满足其财富传承需求的分红险。
中国人寿管理层表示,2025年以来,公司持续推动形态多元、期限多元、成本多元,尤其是大力推动浮动收益型产品的发展,不断提升公司服务客户的能力,不断地促进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03
平滑波动,实现长期共赢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说,投资是经过深入分析,可以承诺本金安全并提供满意回报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分红险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其他种类的金融产品不同的是,分红险同时具备保证利益与保单红利,其中保证利益不受利率风险和市场波动影响,为客户提供基础保障。保单红利则根据客户投保时选择的红利领取方式,为其提供参与分享公司经营成果的机会,实现客户与股东的共生共赢。
据了解,寿险公司一般不会把分红账户每年产生的盈余全部作为可分配盈余,而是根据对未来经济、资本市场及分红险种经营状况的预期,在保证未来红利基本平稳的条件下进行分配。未分配盈余则留存用于平滑未来红利、支付终了红利。
在长端利率趋势下行的背景下,分红险攻守兼备,具有长期主义的特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分红险通常需持有较长期限,才能体现出显著的收益优势。
分红实现率是衡量保险公司兑现能力的关键指标,亦是衡量分红险产品表现的"硬指标"。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一年期以上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规则》,首次要求保险公司披露分红实现率指标。
分红水平的合理预期主要取决于分红策略、保单责任、费率水平、保险金额高低、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增强投资能力尤其是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可以很好地提升分红险实现率。
就产品设计而言,分红险由保险公司将其实际经营成果优于定价假设的盈余,按照一定比例(不低于当年可分配盈余的70%),向保单持有人进行分配。实际经营成果与定价假设之差,主要来利差和死差,其中主要取决于利差。通常来说,作为分红险账户影子表现的总投资收益率越高,年度分红率越高。
作为寿险“头雁”和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中国人寿历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总投资收益率。2025年一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投资收益537.67亿元,总投资收益率为2.75%;净投资收益为442.47亿元,净投资收益率为2.60%,处于行业前列。
2024年,受多重因素影响,分红险的分红实现率出现下跌,但今年以来,部分保险公司的分红实现率有所回暖,整体表现较为积极,有的甚至达到100%以上。分红险策略坚守了20年的中国人寿,在已披露数据中,近七成的年度平均分红实现率超过100%。
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保险公司具有不同的投资理念和分红理念,而且各家保险公司的分红产品的责任、期限、交费方式等都可能不同,因此不能单纯进行红利水平的比较。
随着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一向以高储蓄率著称的国内投资者,又要面对“存款搬家”的现实。买黄金、投股票、定投基金、买保险……,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最清醒的选择。
更重要的在于,越是在低利率时期,投资者越需要秉持长期主义的理念,通过更长时间的视角,才能看清未来的可持续性。长期主义正是寿险行业的独特价值,不受或者少受短期利率波动的影响,正是寿险的特色。
耐心持有你的保单,它终将在时间的长河里开出一朵“时间的玫瑰”。
图片:网络
相关阅读
【读年报】中国人寿:关山更峥嵘 中国人寿:“种子”发芽 中国人寿:未来增长的三个关键点 中国人寿:行业改革在即,寿险“头雁”领飞

【入驻平台】
【版权声明】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姓名。
其他平台如从本公众号转载的文本若修改后引发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